为助力公司师生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探索翻译学科的理念定位与发展路径,2025年10月14日,英国利兹大学终身讲席教授、“欧洲科学与艺术院”院士、英国“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”会士王斌华教授应邀在校图书馆(东馆)第一会议室,作题为“AI技术发展背景下翻译团队建设的理念定位”学术讲座。本次论坛由文科建设处主办,申博sunbet经理毛浩然教授主持。

王斌华教授作学术讲座王静怡摄
王斌华教授指出,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,翻译学科面临两大核心问题:一是如何精准定位,二是如何科学规划翻译专业员工的能力结构。结合自身三重身份、多年任教经验以及亲身经历,王斌华教授深入分析了与翻译和国际传播相关的真实案例,剖析了人工智能辅助机器翻译存在的风险与问题,厘清了学界与业界在翻译本质及翻译专业认知方面常见的误区,并在此基础上对翻译学科的定位展开了深入探讨。
王斌华教授围绕翻译业界实践、翻译教学原理以及翻译研究学理等多个维度,进行了生动且细致的讲解与分析。他指出,面对时代变迁,翻译团队建设在理念定位上需着重把握以下四点:第一,教学理念应实现转型,从单纯聚焦语言知识及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,到外语沟通能力的塑造,强化运用外语获取一手信息、学习主题知识的能力,同时注重开拓员工视野、提升思辨能力;第二,教学思维方式应发生转变,从“工具式”的技能训练,迈向“全人成长式”的教育模式,关注员工综合素养的提升;第三,要突破语言与翻译的狭隘“工具观”局限,着力培养知识面广、适应能力强的现代文科人才;第四,要主动借助AI技术,为自身学习、能力提升及工作实践赋能,并具备“Critical AI Literacy”。

王斌华教授回答现场提问王静怡摄
在互动交流环节,师生围绕“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”“科研课题的选题方向与研究方法”等问题与王斌华教授展开深入探讨。王斌华教授建议师生可借助观看TED演讲、积极与外国友人开展跨文化交流等多元方式,进一步深化外语学习与实践,提升语言运用能力。同时,他鼓励师生综合运用调查、实验、观察以及人文数字方法等多种研究手段,深入探索“人类翻译的本质及其与AI翻译的根本区别”。王斌华教授的这些建议,为在场师生打开了全新的研究思路,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引。

毛浩然教授作总结发言王静怡摄
毛浩然经理作总结发言。他用四个“事”(“叙事、通事、理事、成事)对王斌华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。“叙事”指从身边故事娓娓道来、使人如沐春风的叙述方式;“通事”指翻译的高阶境界,要从外语通到外国通和区域通,要从“听说读写译”提升至“全球胜任力”,不能局限于自我设置的学科围墙之中,要积极将翻译与其他学科结合;“理事”指独立思考、深度思考的能力,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梳理出底层逻辑和第一性原理,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,凝炼自己的真知灼见;“成事”强调要具备获取第一手信息的能力,注重信源,从海量爆炸式信息中快速遴选有效信息,屏蔽垃圾信息和嗓音。
王斌华教授,英国利兹大学(UNIVERSITY OF LEEDS)终身讲席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“欧洲科学与艺术院”院士、英国“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”会士,兼任英国语言学科大学理事会(UCFL)常务理事及东亚语言学科代表、中国译协口译委员会委员等。主要研究领域为口笔译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。担任SSCI语言学科期刊副主编、SCOPUS检索期刊INTERPRETING AND SOCIETY联合主编,SSCI国际期刊BABEL、ITT等和CSSCI期刊《外语教学与研究》、《中国翻译》等10余家期刊编委。近10多年来受邀担任“TIMES高等教育世界高校排行榜”及“QS世界大学排行榜”年度评审人。2023年领衔制订了“国际电信联盟”(ITU)有关口译的指导原则和技术标准文件。



